「100毛?咪啫係《頭條新聞》!」一年前,一位新聞界老前輩在筆者面前如是評價100毛,並認為以港台王牌節目去跟「搞吓gag」的100毛作類比,是對後者過譽。一年後,100毛籌備上市,傳統媒體人皆大跌眼鏡。他們必須承認,此前太小看了3位「腦細」(100毛戲稱「老細」為「腦細」)的謀略。

傳統媒體人對於100毛的印象,就是一個靠竊取影像與圖片去撐起facebook專頁的內容農場。雖然其影響力已經不亞於香港任何一間媒體,但傳媒人心聲是:「大眾係鍾意cheap(低俗)嘢㗎啦!」。

幾乎所有傳媒人都說,100毛不是做新聞的。而事實上,100毛雖非主力做新聞,但確實有做新聞,例如專門翻舊帳的新聞節目《愛.回帶》、愛情故事訪談《閃光彈傳真機》和紀錄片《星期三港案》。三系列節目,內容都是由記者第一手採訪所得,正經八百。

情况就如香港電台,有《頭條新聞》,也有《視點31》,「惡搞」與嚴肅節目並存。100毛反其道而行的是,其趣怪短片聲勢浩大,蓋過了嚴肅節目,才令人認為它跟新聞沾不上邊。

以目標為本 不會執著

部分傳媒人厭惡100毛,也因為它不尊重知識產權,恆常從其他媒體竊取內容;甚至被踢爆「偷上偷」,從其他內容農場複製題材。此舉無非是想藉最低成本,以維持facebook專頁的帖文數量。然而,它的計算還是精準的,懂得將竊取所得的內容重新包裝、配搭繪圖,令「賊贓」搖身一變,成為二次創作。即使外界指控100毛侵權,也通常會在一輪道歉下,草草了事。

侵犯版權,兵行險着。而除此以外,100毛還是有可借鏡的地方。

第一,100毛時刻以目標為本,不會執著。近半年,100毛大幅裁減自家製節目。以上文提及的新聞類節目為例,目前僅剩票房口碑俱佳的《星期三港案》得以保留,另外諸如開山之作《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》,也因收視下跌而減少製作。而事實證明,在社交網絡上,個別節目的腰斬,其實無人理會,毋須留戀。

第二,100毛的新聞類節目,質素不見得高於傳統媒體,其點擊率卻是大幅拋離,證明以低俗內容帶動嚴肅內容,有望令後者觸及更多讀者。這一點,「香港01」也明顯捉到了竅門。

第三,100毛曾經在facebook上刊登節目預告,並呼籲讀者在「毛記電視」主網頁觀看足本版,試圖將瀏覽量引導至自家網站。不久,它即放棄勉強地引導人流的做法,改為全力催谷facebook專頁,並以在facebook刊登廣告為主,一反傳統網媒堅持在自家網站出售廣告橫額的盈利方法。

要在網絡生存 不是「搞吓gag」咁簡單

100毛的最大突破,在於將自家製作與廣告內容完美結合,令讀者「明知是廣告都要捧場」。這個模式,澳門的後起之秀「微辣」也在效法,而且非常成功;與此同時,剛離開壹傳媒的徐緣創立內容行銷公司,走的也是類似的路。傳統媒體人必須擁抱時代,並且嘗試了解,要在網絡上生存,不是「搞吓gag」咁簡單的。